1. 专业简介
本专业创办于于1978年,至今已向社会输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近万名,目前本专业在校学生总数600余名。在40多年的建设过程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学校和学院的优势专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办学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自2000年首届本科招生以来,本专业已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获评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江苏省产教融合型专业和江苏省特色专业等荣誉。本专业依托的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获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机械工程学科获批“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
1.1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国家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需要,具备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宽厚的机械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通晓机械设计制造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与应用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在机械工业,特别是机械制造领域从事产品设计与制造、测试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胜任解决机械领域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工作岗位,成为所在单位部门的工程技术或管理骨干。
1.2专业主要课程
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加工工艺学、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有限元法与软件应用。
1.3专业主要实践环节
机械制图综合训练、金工实习、机电产品CAD\CAE\CAM综合训练、数控编程及加工实习、生产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1.4学生毕业能力
具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在生产一线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产品的设计制造、控制开发、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具体包括:
1. 掌握数学、自然科学、机械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将其用于解决机械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机械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 能够设计针对机械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机电系统、零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机械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能够针对机械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机械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7.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5 学生毕业从事工作及深造途径
本专业前景广阔、就业形势好,近三年在制造业相关领域对口就业率年均90%以上,在行业龙头或隐形冠军企业就业率超40%,在长三角就业率超95%,在常州就业率超35%。毕业生就业主要在机械、汽车、航空航天、新能源、能源与化工、电子、材料、冶金等行业领域,担任机械技术人员、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和项目经理等,从事机械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
本专业的学生如果想继续学业,可以选择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材料加工工程等方向攻读研究生。
2. 专业情况
2.1 师资队伍
本专业隶属于航空与机械工程学院/飞行学院机械工程系,目前共有专业教师3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12人,专业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20人。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专业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教师队伍中有多人获得省市政府人才工程称号,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资助对象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2人、江苏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4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3人,另有1个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双师型”教师占比已达85%。
2.2 实验实践条件
本专业拥有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液压传动、几何精度测量、机电传动控制、测试与控制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单价5万元以上的教学仪器设备约80套。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4000余万元。同时与常州天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常州光洋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建立了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学生还可在工程训练中心和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得到相关工种和岗位的技能训练和锻炼。此外,专业还共享了江苏省高校特种加工重点实验室资源。
本专业与新誉集团、今创集团、星宇车灯等53家行业龙头企业或隐形冠军联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与常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市光洋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长江智能制造研究院等35家企业建立了“五合一”校企合作基地,为帮助学生拓展工程实际视野、实现产教融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3 教学科研成果
近三年,本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模式、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发表教研论文10余篇,获批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8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5项;获批人才建设项目7项;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2项;获批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
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学院(首批国家现代产业学院)、科技部“常州工学院-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先进成型与智能制造”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江苏省高校特种加工重点实验室等的建设与发展,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承担市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8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6项,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3项,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1项。